第三百二十四章 扶持世家-《晋末的卯金刀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原本你就是曹魏降将,其次你是二次投降,结果你降而后叛,尤其你自己死还不要急,直接带上了晋廷的两位最顶尖的统帅,还差点把晋廷的主力军一锅端。

    这所造成的后果,实际上还重创了蜀国的投降派势力以及成都本身,像前太子刘睿,左车骑将军张翼,汉护城军蒋斌,太子仆蒋显,大尚书卫继,甚至还有关羽全家,全为姜维陪葬。

    可以说,在这之后蜀国没有怨恨姜维的,那可真的不多,这之后,姜维名声怎么可能好!

    而晋廷处理这件事情时,更赦免了钟会的家族,并没直接诛九族了事,没把钟会当做主要的犯罪嫌疑人。

    这多少也是晋廷对于世家的政治妥协,但钟会之乱这件事总归要有人背锅,所有人看了看也就姜维这堪比吕布马超的家伙,最适合背锅了。

    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,最主要的是,姜维跟写史书的陈寿还不是一路人。

    刘泰也非常清楚,姜维唯一的错,那就是他够强,但强的还不够。

    他会用兵,就算曹魏与晋廷也是承认的,但他还没强大到韩白李岳这种百战百胜的地步。

    这就让他北伐曹魏时时不时被人议论,认为姜维空耗国力。

    毕竟别得不说,就算是现在电子竞技的弹幕,如果因为状态不好,那就会出现我上我也行的弹幕评价。

    虽然这多少只是些观众口嗨,但对国家大事来说,就更是如此。

    如果姜维逢战必胜,那哪怕打得国库空虚也没有人说什么。

    因为胜利本身就能压制一些反对的声音,但问题是姜维做不到。

    他状态好的时候能够乱杀曹魏,但状态不好又会被邓艾所压制。

    这就让蜀地人对姜维意见非常大,你又不能一直赢,那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!

    所以,刘泰知道姜维的忠心,但刘泰没要为姜维平反的意思,甚至时不时的流露出对姜维的不屑与轻蔑。

    甚至道:“若汉无姜维,延续二三十年,或可见晋廷自乱,大汉或可再兴!”

    刘泰很清楚,只有在史书上留下自己表现出对姜维的不信任,那在自己发现姜维给刘禅的那份奏疏时,自己才能洗刷掉姜维身上的冤屈。

    如果自己一直表现出对姜维的推崇,那自己就算找到姜维给刘禅的那份奏疏,怕也会被后世怀疑,这份奏疏是自己伪造的,反而就不美了。

    为什么后世都认可姜维死而大汉亡,而不是阿斗降,大汉亡,就是因桓温这晋廷继承者,当代野心家,一个完全没必要为姜维洗清嫌疑的权臣站出来,亲自为姜维洗白。

    尤其那句“愿陛下忍数日之辱,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,日月幽而复明。”

    这不仅仅是桓温看了之后感叹“诸葛先生泉下有知定能瞑目。”

    就算刘禅怕也感怀,自己相父当初留下的每个人,都愿意为了大汉鞠躬尽瘁的温暖。

    至于姜维的小黑子孙盛亲手记录下来这件事情后,那心情绝对像吃了屎一样。

    正因这封信,真正给了姜维一个公正客官的评价,还给了大汉最后的大将军以清白。

    所以,刘泰跟荀绰与习参军的聊史,偶尔便点评蜀汉文臣,对姜维的点评最是不客气。

    以最是符合这时代人的评价去讨论姜维,要得就是让后世史书上记录自己对姜维的讨厌,以后发现姜维给刘禅的信,才能相信不是自己伪造的。

    当然,刘泰这边正事自然没落下来,随着自己迁都洛阳,洛阳本身开始热闹起来。

    刘泰首先便开始组织源源不断到来的百姓工作。

    最重要得是把洛阳到荥阳的道路先给修缮起来,从而方便物资运输。

    毕竟洛阳到荥阳的运河,以后会成为整个大汉最繁忙的运河路段,但现在连图纸王波都还没拿出来,就更不要说什么大运河了。

    而刘泰对洛阳的规划,首先便是把已经荒废的洛阳城池先给全部清理出来。

    不论怎么说,这都是晋廷国都,它对内城建设实际上是相当完善的,不需要自己再增添。
    第(2/3)页